為什麼你該讀這篇文章?
你可能會問:我一個普通上班族,薪水也不多,談什麼理財?我又不是要當財務顧問,也沒想炒股變有錢人。
但這篇文章不是寫給「想變有錢」的人,而是寫給想要更安心過生活的人。因為理財其實不是為了變有錢,而是擁有「選擇權」。
很多人以為要很懂錢,才有資格開始理財
你是不是也曾有這些想法:
- 等我有錢再說,現在沒多餘的錢可以理
- 理財好難,我數學很爛
- 理財就是投資、充滿風險、都是理專的話術
但這些觀念,其實都讓我們與財務自主越走越遠。
🔑 真相是:你不理財,財不理你。理財不等於投資,也不等於高深的金融知識。它的第一步,是認識自己與金錢的關係。
理財是為了建立你的「生活防護網」與「行動自由」
理財的核心,是讓我們在面對人生各種可能時,有選擇的能力,而不是只能硬撐。
舉幾個真實生活中的例子:
- 工作明明讓你喘不過氣,卻因為存款不足,只能咬牙撐到下班再繼續輪迴
- 朋友邀你一起創業,儘管心裡躍躍欲試,但想到沒收入的前幾個月,最後只敢說「加油」
- 錯過早鳥機票、限時課程或優惠方案,只因信用卡額度不夠、現金流緊繃
- 想幫家人改善生活,買台新家電、換張好床,卻只能放在「等我之後比較有錢」的待辦清單
這些情況沒有一個是「急難」本身,但每一個都在默默地剝奪我們選擇的自由,很多時候也不是你不努力,而是你沒有準備好金錢的緩衝區。
🔁 換句話說,你不是沒選擇,是沒有為自己創造選擇的空間。而理財,就是那個「讓你有選擇權」的工具。
理財不是比誰會賺錢,而是一場認識自己的旅程
很多人開始理財後會有一個發現:其實最大的問題不是沒錢,而是不知道錢花去哪了。
我很幸運在大學時因為朋友邀請開始接觸會計和財管課程,畢業後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打滾快10年,深刻理解財務數據的重要性,一路上為自己記帳也將近10年,這也是為什麼我建議理財可以從「記帳」開始的原因。不是為了限制自己,而是為了更了解自己的生活模式與金錢價值觀。
✍️ 舉個例子:
前陣子因為關稅政策衝擊股市時,我和隊友又一次盤點我們的財務現況,除了評估手頭上還有多少閒置資金可以進場加碼外,也順便看了一次2024年的收支數據,結果意外發現一些不知不覺讓錢包破洞的花費,其中最大宗的是計程車和外食,直到檢視帳目才驚覺:「花錢的可能不是生活必需,而是下班懶得擠大眾運輸或懶得煮時叫的Uber/Uber Eats的方便,而方便當然是需要代價的。」
那時我才真正意識到:我不是沒錢,是我把錢交給了下班的疲累。
於是今年我們開始提高自煮頻率,不再總是點外送,Uber One訂閱取消,甚至app也刪了。出門開始選擇用ubike代步,既省錢又健康。
但我想說的是,理財真的不是要你變得很會算帳,也不需要強迫自己每天記每一筆,但你需要開始願意面對自己和金錢的關係。而記帳,或是追蹤花費習慣,是一個幫助面對你的金錢價值觀的敲門磚。
開始理財不需要多聰明,只需要你願意踏出第一步
以下是三個免花錢、零風險,卻能讓你開始建立財務緩衝區的小步驟:
1️⃣ 盤點你現在的財務狀況
- 每月穩定收入是多少?
- 固定開銷有哪些?房租、交通、保險、餐飲、娛樂?
- 有沒有債務(學貸、卡債、房貸)?
→ 把它們簡單列在 Excel 或紙上,開始有意識地面對它們。
2️⃣ 建立緊急預備金(目標:3~6 個月生活費)
關於緊急預備金我很有印象的是多年前看到的劉玉玲專訪片段,她在節目訪談中提到:「我從父親身上學到『所有事情都是生意』,所以我工作後努力賺錢存錢,把這些錢叫做『fxxk you money』。如果你有了這筆錢,當你被強迫接受不想做的工作的時候。便可以無後顧之憂地拒絕,然後默念『fxxk you』。」
緊急預備金絕對有其必要性,除了讓你免於時時為了生活開銷擔憂外,也給你多一些說「不」的彈性空間。至於緊急預備金需要多少,視每個人的消費習慣和金錢安全邊際而定,通常建議落在3-6個月的生活費(我們家抓得比較保守,大約落在一年),不需要一口氣存完,可以每月固定撥出一小筆,編織一個「自己救自己」的安全網。
3️⃣ 學會分配每一筆錢的用途
我自己的起步方法是哈福艾克(T.Harv Eker)的六罐子理財法,網路上也有很多類似的變形,但背後的邏輯是類似的,就是依照你自己的步調來調整每個罐子的百分比,讓每一筆錢都有明確的用途,也能照顧到生活與未來的平衡,以下的配置你不必照搬比例,但你應該開始思考:你賺的錢,有多少是為了「未來的你」存下來的?
罐子名稱 | 百分比 | 用途說明 |
---|---|---|
必要開支帳戶 | 55% | 房租、水電、交通、餐飲等日常生活開銷 |
財務自由帳戶 | 10% | 投資用的資金,讓錢幫你賺錢(定期定額、基金等) |
儲蓄帳戶 | 10% | 目標儲蓄:旅遊、結婚、買房頭期款等中長期目標 |
教育成長帳戶 | 10% | 書籍、課程、進修,讓自己持續升級 |
娛樂帳戶 | 10% | 享受生活的小確幸:按摩、美食、電影都可以 |
付出帳戶 | 5% | 捐款、送禮、請客,用來分享、回饋或人情往來 |
開始理財,不是為了未來變有錢,而是現在就能安心
我剛開始理財的時候常常覺得很挫折,尤其剛出社會的那幾年,需要適應工作強度,為事業累積經驗,也常常冒出這個念頭:「我錢本來就不多,還要控制花費,人生不是更苦?」
但其實,當我願意花時間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、開始為未來預備,慢慢地我發現——越早開始照顧財務,未來的我,就越有選擇權。
選擇不加班、選擇休息、選擇拒絕爛工作、選擇只為熱愛而努力。
這些選擇,都是建立在有能力說不的基礎上,而這些基礎,來自於現在做的每一次理財決定。
與其羨慕別人擁有的自由,不如從現在起,給自己多一點準備,一點喘息,一點選擇。